在教育現場,很多英文老師從過去的教什麼 (what),慢慢開始深入到怎麼教 (how) 和心理層面的為什麼而教 (why),但「是否學得來 (learnability)」、「是否教得來 (teachability)」這兩個科學問題,應該受到更多的關注。

「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需要在教室裡頭學習的。一個頂尖的英文老師,要分得清楚 what to do in the classroom 和 what students can “pick up” outside the classroom。」

這是過去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SLA in the Classroom(應用於課堂的第二語言習得)這一堂課中,教授常常強調的。這句話對於「課時非常有限」的台灣英文老師來說,又更重要了。

以學單字來說,有些字需要由字根字首、搭配詞、字典定義,這樣的方式「刻意」學習,有些字在看劇、閱讀中可「自然」學到。相似地,有些寫作能力較能由閱讀當中「自然」培養,有些則需要「刻意」學習寫作的底層邏輯才能學到。

英文老師可以做好兩件事情:

  1. 教導學生如何最大化「自然」學到的能力
  2. 將教學放在兩個 UD:universal difficulty & unique difficulty
  • Universal difficulty:不論母語,英文本身特別困難的面向(例如:片語動詞、子句用法)
  • Unique difficulty:對於中文為母語者特別困難的面向(例如:英文母音、不及物動詞、某些介系詞)

至於要如何將學生可以自然學到的英文能力最大化,要如何判斷哪些是 universal difficulty、哪些是 unique difficulty,這需要師培課程中語言習得、應用語言學理論的輔助,了解語言學習怎麼發生,我們才能在教室裡頭為學生製造有利學習的條件。


原文發表於: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Sep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