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時間好少,學生該學什麼、英文老師應該教些什麼?
沒有錯誤,不一定代表學得好、不一定代表學生覺得簡單。
一週只被給予平均 2-10 小時的時間,英文老師卻要讓所有學生 “walk out speaking English fluently”,是所有老師面臨到移山般的難題。面對這樣的挑戰,我建議英文老師們至少可以專注在下面 5 個面向:
- 為用而學的內容(包含相關的字彙、文法、發音、溝通能力),當然這邊的「用」,需要老師不只從高頻情境,還有從學習難易度出發去設計
- 幫助應試的「心法」和「技法」
- 怎麼有效自主學習的方法和工具,在課外提升 input 量
- 建立學習意識:觀察、分析 input 的能力
- 將時間花在「自己難以學習、不想學習」的內容
舉例來說,A 生可以自己讀文法書大概理解形容詞子句的規則,但老師需要帶學生們討論:
- 為什麼要學子句、母語人士怎麼學子句
- 形容詞子句跟閱讀的關係
- 形容詞子句在寫作中的功能
因為這是學習者可能自己無法學到的。
再舉個例子,幾乎所有 SLA 研究都顯示,學習者難以自主學好語言形式簡單、但對習得造成很大困難的「片語動詞」。
- 比起 put up with,他們容易想起 tolerate
- 比起 work out,他們更容易想起 solve
因為大家不用,所以不會有 errors,也因此很多老師「誤以為」沒有錯誤就是學得很好。
時間有限,語言習得科學 、科技(e.g. ChatGPT)就會是在未來 30 年、50 年要不斷進步的英文老師們,最需要專注的面向。
原文發表於: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Apr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