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 的時代學習學術英文寫作,首先要理解 ChatGPT、Claude 等工具的「能與不能」。

過去教授們常抱怨「看文法錯誤都看飽了」,但現在這類問題已經可以大幅減少。甚至有些 AI 工具可以輔助期刊論文的閱讀與消化,甚至協助尋找相關文獻。雖然這些工具的品質仍有待提升,但也可以在下幾個 prompt 之後,做簡單的收斂,提高學術寫作的效率。

想要最大化 AI 的效能,使其「適才適所」,我們要掌握這個關鍵概念:

寫作的深度(depth)與清晰度(clarity)直接反映我們對特定領域的理解程度。在 AI 時代,能不能寫出有效的 prompts,成為一個厲害的 “prompt engineer”,取決於我們是否能同時掌握「學術寫作」和「領域知識」這兩大關鍵能力。

然而,許多借助 AI 生成的學術寫作往往充斥著明顯的「GPT 腔」,且在內容上「食之無味、棄之也罷」。套一句我在哥大的指導教授所說的:

“Are you making any substantive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學術寫作的目的不是為了寫作本身,而是為了進行學術界的交流。為人類社會用科學方法理解現象、解決問題。在 AI 時代,我們更需要透過文獻閱讀、整理、思考,找出對人類、社會、產業、學界真正有意義的 knowledge gap,並據此發想真正有重要性和價值的研究問題(research questions)。

  1. 學習總結(summarize)一篇文章,撰寫綜合分析報告(synthesis paper)
  2. 學習如何寫一篇有效的文獻回顧(literature review)
  3. 培養判斷什麼是好的研究問題(research questions)的能力。
  4. 掌握一般寫作與學術寫作的異同
  5. 學習如何用清楚的文字表達複雜、抽象的知識與想法
  6. 學會判斷資訊的可靠性,建立批判性思維

這些能力,都是讓我們能夠有效運用 AI,而非被 AI 牽著走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