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以講者為中心」轉向「以聽者為中心」?這三個問題帶你提升英文口說力

“I understand everything, but I don’t.” 這是某個網民在聽完黃仁勳在 CES 2025 的主題演說後的感想。看到這個留言,我笑了出來。
我相信沒有人會懷疑黃仁勳的英文簡報能力,但在觀眾異質性高的狀況下,出現這樣的反應也不會意外。
以講者為中心 VS. 以聽者為中心
在學習英文口說或簡報時,我們常會用「simple(簡單)」、「informative(資訊豐富)」、「structured(結構清楚)」等特點來勾勒自己努力的方向和溝通目標。這些特點雖然重要,但卻偏重於「以講者為中心」,從講者的視角去思考關鍵資訊和起承轉合。
即使資訊再豐富、結構再清楚,如果內容無法引起共鳴,我們可能三分鐘就想滑手機、已經精神下線了。相對地,「以聽者為中心」的口說特質有時更為重要。
因此,在進行英文口說或簡報時,我們更需要以聽者為中心,思考內容是否:
- Relevant: 能讓聽眾感受到資訊的相關性和重要性
- Engaging: 能引起聽眾的興趣,想繼續聽下去
- Accessible: 語言是否簡單易懂,並照顧到聽眾有無相關的背景知識
我的三個自問
每當我用英文解釋事物時,我都會下意識地邊講邊在心裡問自己三個問題:
- What do I really want to say?
講這麼多,我到底想表達什麼? - Why does it matter to them?
為什麼對方要聽? - How can I say it better?
我要如何講得更好?(甚至是 How can I best say it?)
這三個問題幫助我從聽者的角度出發,確保我的講解既好懂又有吸引力。
建立有效的英文口說系統
學英文口說,最忌諱的就是只是一直開口講,但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系統。
雖然我們不需要每天上台講英文,但只要是任何「三句話以上的獨講」,我都稱之為「簡報式英文口說」。事實上,大多台灣人認為自己口說能力不足,也是這樣的口說。
從歐美人士在閒聊時常問的 “What do you see yourself in 10 years?”,到面試時問的 “Can you tell me a challenge you faced before?”,再到與客戶銷售產品或向主管解釋專案,全部都是簡報式英文口說的範疇。如果你也想提升自己的簡報式英文口說能力,試著以聽者為中心、從這三個自問開始練習吧!
原文發表於: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Jan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