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的工作和背景關係,如果世界有一個使用 ChatGPT 的頻率排名,我有信心能排進前 10%(當然,這不是什麼榮耀)。我的雅思、托福寫作,自大學後從未低於滿分,GRE 分析寫作甚至考了 PR 98。我說這些不是為了展現自己多厲害,而是希望借用你 3 分鐘,跟你分享一些我對於使用 AI 潤稿的見解。

某天課堂結束後,一位在知名國際出版社工作的學生問我:「老師,我還可以用 dive into 這個動詞嗎?我發現 ChatGPT 很愛這個字,一直給我這個字。」

這是一個 “one million dollar question”(英文用來形容極好的問題)。我笑了笑,跟她說:「當然用了不會錯,因為 AI 在你沒有給它任何的 personalized instructions 之前,就只是高頻的統計歸納結果。但妳是不是覺得 GPT 腔很重、缺乏自己的風格?」

我繼續說了:「我在研究所讀過上千篇不同領域的論文,發現不論主題,像 examinestudydiscussinvestigate 都是常見用字。但是,ChatGPT 就是喜歡 dive intonavigatetackle 這樣的用法。等你真的要到不一樣的動詞時,整句話的文意可能也被偷換概念了。」

下更多 Prompts 真的是解方嗎?

看到這裡,熟悉 AI 的人可能會反駁:「那是因為你不會下更多的 prompts,引導它生成你更多表達方式。」

語言純粹溝通論者也會說:「那有關係嗎?就用這兩個字啊,還不是可以溝通?」

這是一個複雜的議題,暫且討論前者。

知道怎樣下更多 prompts 的能力,其實建立在三件事:

  1. 你有「意識」去寫更多的 prompts。
  2. 你知道如何寫有效的 prompts。
  3. 你有能力去選出以及評估 AI 給的結果,是否符合你的文意需求(通常 AI 提供的 5 個改寫中,第 4 和第 5 個已經偏勉強)。

AI 是工具,但能力培養無捷徑

老話一句,越有能力的人,他的 AI 就會越強大。但這些能力的培養,AI 只能輔助,無法取代。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

  • 反覆思考與努力
  • 做一萬小時練習
  • 獲得反饋,進行不舒服的挑戰
  • 專注、模仿、養成好的習慣
  • 發展成長型思維與恆毅力
  • 找到優秀的老師和教練

這些過去幾千年被認為價值恆久不變的智慧,仍是 “same as ever”

主動與被動的差別

有意識地在文章中保留 dive into,和被動接收 AI 提供的 dive into,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過程。

像這篇文章,如果要請 AI 寫出來,幾乎不太可能。這是一個有故事、個人觀點、具體例子的文章,更是人與人真實交流下得到的靈感。

與其讓 AI 主導,不如讓它成為助力,創造屬於自己的風格。


原文發表於: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Dec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