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時代,英語教學的變與不變
曾經有人問了 Amazon 的創辦人貝佐斯,他預估在 AI 時代,未來的 20、30 年會有什麼變化?他回答,沒有人能準確預設未來。但更重要的,是去理解在眾多的變化當中,有什麼是不變、一如既往的事實、原則、底層邏輯。
What has changed (變)
特別是生成式 AI 的出現 (Gemini, ChatGPT, Toko, Perplexity, etc.),讓很多學生現在用它們來輔助寫作、甚至交作業、練習口說。不少英文老師也開始使用它們來設計題目、寫教材、生例句。Khan Academy (可汗學院) 甚至研發了一套系統,利用 AI 來輔助閱讀的教學。
真的要說各層面的「應用」,其實還可以洋洋灑灑寫上 2,000 字來敘述,但這些變化,大多都是在「資源的分配」、「應用」上的改變。
針對語言教學上的底層邏輯,對於怎樣的學習方法、怎樣的教學方法會最有效率的討論上,沒有太大的改變。
What remains unchanged (不變)
知名第二語言習得 (SLA) 學者 Rod Ellis 早在 2005 年前,就在知名期刊發表過 “Principles of instructed language learning” 一篇有極度影響力的文章。這篇期刊綜合性回答了下面幾個問題(每個英文老師都應該要能回答):
- 英語學習要以規則為主 (rule-based) 還是語塊 (formulaic expressions) 為主?
- 在學習當中,應該專注在 form 還是 meaning?
- 語言學習當中,怎樣的 feedback 會最有效?
- 語言學習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如何培養、平衡?
- 教學中如何考量學生的學習 “readiness”?
- 學習當中的 input,除了被講爛掉的 i+1,還有什麼面向要注意?
- 怎樣的 output 練習,會是比較有效的?
- 課堂中,學生間怎樣的互動 (interaction) 最能輔助語言習得?
這些原則的理解和答案不會因為 AI 的出現而改變。
一個英文老師,需要深刻了解 language learning 和 learners,才能夠知道怎樣做有效的 teaching,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原文發表於: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Jun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