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AI 到 EMI,英文老師的 4 個黃金增能法則
不管是從和大學的校長 / 教授們的對談、還是和教室中的老師們的對談,都感覺到英語教學現場有很多恐慌和猜測。再加上 AI 應用的出現(例如:ChatGPT)、政策的改變(例如:雙語政策),很多英文老師、或未來有計劃當英文老師的人,感覺到不知如何有系統地規劃自己的教學、替自己的教學能力「增能」。
這會反映在針對以下的問題,只能給予模稜兩可的看法:
- 學生有了 ChatGPT 後,我寫作要怎麼給 feedback 呢?
- AI 的出現,對於語言教學的「使用」(output) 會有什麼影響?
- 教室中「英文」和「中文」比例如何調配最佳?
- content 和 language 的教學如何平衡?
- AI 的數位落差,是否造成學生更大的程度差異?
過去在台灣的社會、學界、和教學現場,被誤劃上了很多等號。其實:
- 懂「教學」,不等於懂「英語教學」。
- 懂「教育」,不等於懂「英語教學」。
- 懂「文學」,不等於懂「英語教學」。
- 懂「翻譯」,不等於懂「英語教學」。
AI 時代的英文老師,如果要持續增能,需要具備對這 4 個面向,從科學理論、到實戰應用(例如:教學、評量)有完整的認識:
- 懂語言學習者 (language learners)
- 懂語言教學 (L2 teaching)
- 懂語言學習 (L2 acquisition)
- 懂語言本身 (English language)
了解這 4 大塊,我們才有可能了解這些萬年的 micro-issues:
- input-based teaching 和 output-based teaching 的利弊?
- content 和 language 學習能夠同時兼顧嗎?
- corrective feedback 應該由誰來給、怎麼給、什麼時候給?
- AI 工具能做到什麼?不能做到什麼?學生怎麼跟 AI 互動?
- receptive skills (閱讀、聽力) 如何轉化成 productive skills (寫作、口說)?
- 如何最有效確保學生的自主學習有最大化的語言成長?
基於 50 年以上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教育心理學、和學習認知科學,並結合我在業界的教學經驗,我所設計的 Learn to Teach 英語師資培訓課程,目前已培訓出超過 140 位台灣國小、國中、高中英文老師、大學講師、補習班老師、以及數位內容型創作者。
在 《英語師資培訓》
課程中,我會講述在 AI 時代的英文老師需要具備的黃金增能法則,以及有哪些必須知道的語言習得理論、如何將理論跟實務結合、如何當一位頂尖的英語教學者。歡迎英文老師們,以及未來計畫從事教學的外文系 / 英語系的學生們來聽聽公開課!
原文發表於: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May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