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英文老師教我們「怎麼解克漏字、閱讀測驗」、「3 大子句」怎麼用、「字根字首怎樣拆」,但學到最後,大家都喊「我想要加強口說」、「我想要能用英文溝通」。學習的內容、方法,完全沒有跟目標對齊。

於是你的直覺告訴你,英文口說要進步,就是多開口、多練習。但這樣的想法,就好像一個人用了一台很難用的手機,介面設計不直覺、速度很慢,但是你會去怪最下游的「拼裝廠」嗎?

想讓英文口說講得好,溝通順暢,如果只靠「練習、練習、再練習」,就像是生產手機但只有不斷提升下游廠商的能力一樣,難以有效果。

職場英文口說要系統性進步,可以拆分成上、中、下游,從理解(聽)開始,最後才終於表達(說)。一開始,你需要知道他們常常用哪一些用法,用不出來沒關係,但至少聽得懂。

一、在工作上討論一個複雜的問題時,你會聽到英語母語人士這樣說:

  • Don’t throw the baby out with the bathwater.
  • The one-size-fits-all approach is not gonna work.
  • The issue needs to be red-flagged.
  • Those two things work in tandem.

這些句子,每一句你拿去問英美人士,他們都會跟你說 “Oh yea, we use that. It’s very native-like.”,但你聽不懂時,只能給出 “oh yea…”、“oh really…”、“I know…”、“I agree…” 這樣牛頭不對馬嘴的回應。

二、換你在工作上討論一個複雜的問題、議題的時候,你可以很簡單地說:

  • It affects sth across the board.(全部的 X 都受影響)
  • More than one factor is behind it.(有超過一個因素)
  • What it really boils down to is…(這個議題最根本的事情在…)
  • What’s complicating the whole thing is…(讓所有事情更複雜的事~)

都是討論複雜的問題、議題,你會發現第 1 種的用法比較難猜、也難記得要去用,它們是你的「被動字彙」。第 2 種的用法,不管最後有沒有把文法用對,相對比較有機會用得出來,它們是你的「主動字彙」。

在學單字、語塊、慣用法時,要記得 “Not all words are equal.”,有的先求「理解」、有的要求「使用」。

三、第三個步驟可以去預想,你常常要討論的問題,嘗試將主動字彙用進去。

  • What has caused the falling sales?
  • What has driven Taiwan’s low birth rates?
  • The company has a high turnover rate. What’s to blame?

有了理解、有了能夠練習的素材,再加以反覆、有系統地練習,才能真正將職場口說練起來。

在我和 Hahow 好學校合作的最新線上課 《Can-Do 英文溝通術》 裡頭,會帶你用生活和職場上常遇到的 24 個實戰溝通任務,給你不管是「充分理解」或是「有效表達」所需的高頻主動、被動字彙,開啟快速且有效的功利式學習!


原文發表於: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Sep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