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學習外語聽力的研究當中,Gary Buck 教授的博士論文,被公認是第一個科學、系統性研究聽力的文章(Gary Buck 教授後來也曾經在設計 TOEIC、TOEFL 的 ETS 組織當過 Director。)

根據他的研究,我大略整理了影響聽力難度的 3 個面向:

  1. 聲音相關:語速、連音消音的多寡、腔調熟悉度
  2. 內容相關:背景知識有無、資訊複雜度、資訊重複性
  3. 語言相關:字彙難度、語域掌握度(正式度)、句型複雜度

所以,我一直堅持沒有什麼「適不適合」學習的教材。同樣都是美劇、同樣都是 Podcasts,可能因為各個變因的不同,影響到學習的難度。這邊我有 3 個建議:

建議 1:在背景知識上下功夫

在聽一個教材之前(例如:有聲書、Podcasts),如果有時間的話,可以花個 10 分鐘,用「中文」爬資料,看看這個主題大略會講些什麼,會增加聽力時能夠預測內容的可能性,也會降低聽力的難度。如果可能的話,再花個 10 分鐘,找找相關的英文文章,看看這個主題的文章常常用哪一些字彙。

建議 2:了解基本的語言學規則

有時間的話,可以上上台大史嘉琳教授的語音學課程,了解一些基本的連音、消音規則,可以提升聽力、也減少誤聽的可能性。

建議 3:用英文逐字稿做兩種練習

如果大家想在「聽力」當中培養「口說」能力,一定要找有逐字稿的教材,做 2 件事情:

  1. 找特定的一段做重複的 shadowing 練習(不用很多段,但一定要重複)。
  2. 再來,用 《3D 英文筆記術》,有系統地用 8 大公式整理聽力筆記,這樣之後才有練習的素材,才可能用得出來(不要假設英文只要多聽,就會神奇地從嘴巴跑出來)。

在我這次與好學校 Hahow 合作的 《3D 英文筆記術》 課程中,我會完整講解英文母語人士表達的 8 大模組化公式。這次的課程除了會教大家建立最強的口說、寫作英語資料庫,也告訴大家如何把聽力資源轉換成好的筆記,幫助在日後用出來喔!有興趣的同學,快去了解更多資訊,不要錯過。


原文發表於: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Nov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