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台灣學生學習英文時,習慣(甚至更多時候是被鼓勵去)多聽多讀英文,在學習英文的路上,我們對英語學習相關的雜誌並不陌生,像是《大家說英語》、《空中英語教室》、《空中美語》、《常春藤解析英語》、《彭蒙惠英語》。

翻開雜誌,第一篇講到前陣子年輕人都在追的美劇《Too Hot To Handle》(慾罷不能),第二篇是國際媒體稱讚台灣防疫成績的新聞,第三篇談到 YouTubers、網紅代言的風潮,第四篇換成探討代糖對身體的影響,每篇文章都是不同主題,我們對新的單字、片語大多停在「看得懂而已」的階段。

慢慢地有些主題我們不太感興趣,從一開始每篇都讀,到後來挑有興趣的文章讀,再到後來發現,越來越多連拆都沒拆的雜誌放在桌上,這是許多自學英文的初學者常有的狀況。

但是很多人學英文的目標是「想要在口說和寫作中能用上」。

如果以這個作為學習目標,那能更有效學習、更快用出英文的學習方式,可以先從自己有興趣或已經熟悉的主題(例如:工作、生活、旅遊)開始,因為這時候我們有比較多的背景知識幫助我們理解內容,有更多的注意力能真正放在學習字彙、文法的使用、上下文。

有了這些閱讀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之後,可以透過「聽類似的內容」來熟悉發音、增加 audio input,讓我們有更多的材料能嘗試用在口說、寫作中。

但多倫多大學教授 Merill Swain 提出的 Output Hypothesis 也告訴我們:

要真正提升語言能力(尤其是口說和寫作),只有語言的輸入不夠,還需要練習產出(output),這過程同時也是檢測我們對所學的文法、字彙的理解和假設對不對。

每週利用同一主題、類似的語言學習內容,做不同 skills 的反覆練習,讓我們能有效將閱讀、聽力中的語言 input 轉換成 intake,再透過反饋和修正轉換成正確的口說、寫作 output,達到「想要在口說和寫作中能用上」的目標。


圖:博客來
原文發表於:創勝文教 NTE・Jun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