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d you want a refill? 紐約小酒館的對話與語用力學習的關係

曾經有位學生跟我分享,她飛去美國找在紐約念書的弟弟時的語言學習小趣事。
【2019・紐約・小酒館】
她跟弟弟在某小酒館吃晚餐,聊天聊到一半,店員走過來問他們:Did you want a refill?(需要續杯嗎?)
- 她「想了一下」,看一看自己的杯子裡還有一半,應該夠喝,便回答了:”No, it’s enough for me.”
- 店員再將視線轉移到弟弟身上時,弟弟「不假思索地」說了:”I’m good. Thx.”
她誇張一點地說,她當下感到晴天霹靂。因為她馬上知道她弟弟用的比較自然,但她卻用不出那樣的英文,即便她在多益考了 990、高中學測英文也考了 15 級分。
「沒想到面對這樣的 task,卻是回答地如此生硬不自然。」跟我訴說她多需要語用力(pragmatics / language use)的訓練。
【這樣的情境你會怎麼說?】
我也曾經給過公開課學生一個情境題(使用一種語言學裡叫 Discourse Completion Task 的設計),情境如下:
「如果今天你在逛衣服時,店員前來問你需不需要幫你找些什麼?問你今天有沒有特別想買什麼?你想說「不用」,要怎樣有禮貌地表達呢?」
如我料想般,很多同學會直接回答:”No.” 或是 “I’m fine.”(實際上,也有人可能是尷尬笑一笑。)
雖然說講 “No.” 的確可以表達出你的觀點和態度,但是這樣的使用稍微欠缺 social appropriateness,也不是該情境中常使用的 conventional / routine expression(慣用表達)。
這時候,你可以接 “Oh I’m just looking, (thanks)!” 這樣的 routine expression 沒有 “No”,但同時可以表達拒絕的功能。這是語用力中的 pragmatic strategy。
【語用力在台灣也學得起來】
過去 30 年的語用力研究普遍發現,在國外待了多久其實跟語用能力沒有很大的相關性。
語言能力(proficiency level)和 input 密集度(intensity)有著更高的相關性。
這對於住在台灣的我們是件好事,因為教室像是個 lab,這樣的 intensity 是相對容易複製的。
如果你想要更深入地理解語用力的學習和培養,歡迎你來聽聽 《改變一生英語語用力》
課程!我會融合世界知名語用學 4 大專家:Austin 的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 theory)、Bardovi-Harlig 的語意公式、Cohen 的慣用表達、以及 Kasper 對於語用和文化差異性對習得的影響,帶你們最系統性、有效率地打造英語語用力!
原文發表於: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May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