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語言學看「晶晶體」的 6 種形成原因

為什麼那些台北美國學校的學生那樣點餐?有些東西用台語說就是比較對味?party 的中文講成「派對」,你真的會這樣用嗎?
因為從小在天母長大的關係,家附近剛好就是台北美國學校 (TAS),當時還常常碰到美國人,住家後面有一家漢堡店叫「茉莉漢堡」,還有一家常常有很多美國人光顧的「吃吃看」甜品店。
改裝、搬家前的茉莉漢堡,長得有點像美國或日本的食堂,每個人拿一個盤子,跟廚師直接點要怎樣的餐點。小時候每次去,都會聽到 TAS 的學生這樣點餐:
- 「老闆,Can I have a cheeseburger? Ummm,那個洋蔥少一點,like, 非常少,謝謝。」
- 「Ummm,我想要一個 chocolate 的奶昔。Thanks.」
長大學了語言學,才知道那樣的行為叫 “code-switching”。但在你 hasten to 說那是 pretentious (假掰) 之前,先讓我娓娓道來 code-switching 的 multi-functionality (多功能性) 。
在這先提供給大家簡單的定義:
Code-switching refers to the use of more than one language in the course of a conversation. (Gass & Selinker, 2004)
Code-switching 這樣的概念,最早在 1935 年由學者 Bloomfield 所觀察並定義,後來隨著 bilinguals、polyglots (講多國語言者) 數量的增加,吸引眾多的語言學家加以研究,並歸納出 code-switching 的眾多特色和功能。
每個人混雜語言的原因不同、目的也可能不同,下面介紹幾個時機:
一 、有時會 code-switch 是因為那個概念只有在該文化當中存在、或較容易表達
二、有時則是在刻意展現特定身份 (identity)
例如:在日本留學會講一些日語的美國人,可能跟同在日本留學的美國朋友講「加油」時,轉成日文:「頑張って!」、「ガンバ!」、「頑張れ」。
除了因為該日文在日本人生活中出現的高頻度 (frequency) 之外,也可能跟想要表現彼此都是「會講日文的美國人」的身份有關係 (identity construction)。
另外,像我自己的日本朋友,也會用濃濃的日文腔,很認真地說:「魯肉飯食べたいね!」(好想吃魯肉飯),因為那不是日本有的食物,因此沒有該詞彙,硬翻無其必要性。而台灣人在講中文時,有時跑出的台語,很多時候也是這個狀況。
三、有時 code-switch 會因為社會背景、情境 (social context) 而出現
語言學家很喜歡研究移民的 code-switching 現象。例如:美國加州早期就有不少台灣或中國搬過去的移民,在當地奮鬥後成立家庭。其後代雖然小時候在家裡偶爾會聽到中文,但因為環境中以及在學校受教育時使用的語言是英文,所以這些二代和父母講話時可能不時會中英交雜,這就是受到社會情境所影響的 code-switching 現象。
這樣的研究在美國很常做的是英文跟西班牙文的 code-switching、在加拿大魁北克則是英文和法文的 code-switching。
四、在語言教室中常常出現的 code-switching,則可能是因為其中某一個語言的 level of proficiency 不足,而以 communication strategy (溝通策略) 的方式出現
例如:學生可能會說 “I don’t usually use… 行動支付 because…”、”I didn’t enjoy it because it tasted too 澀.”,這跟第一類不一樣喔!因為「行動支付」和「澀」都是英文中可以輕易表達的概念。
五、code-switching 也很常在 stand-up comedy (脫口秀) 當中出現,主要目的是藉由不協調、衝突,來製造幽默
Code-mixing assists in the built-up of the incongruity that produces humorous effects. (Mutheu, 2015)
六、因為每個語言在不同的環境、社會情境下,都難免會有一些人民所給它的不同形象、價值。有些人會以 code-switching 的方式來製造優越感或是權威性
這篇文章就先分享 6 種 code-switching 的功能給大家,因為畢竟不是社會語言學的論文,文章就不寫更長了,希望這篇文章有幫助大家更了解晶晶體背後的形成原因。至於每個人 code-switch 的背後原因是什麼,這就留給大家去想像、猜測、分析了。
圖:AmCham Taipei
原文發表於: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 Aug 29